资讯

作为一个丧母的女儿,李昀鋆从未停止过哀伤,即使她表面上依旧在正常生活。她不禁陷入自我怀疑:这个研究真的有意义吗?其他丧亲者的哀伤经验是什么样的,他们会不会很快就放下了哀伤?在此前的生活中,她从未遇到过一个公开表明自己丧亲身份的年轻子女。对于这些问题的 ...
如果是自怜,那么这种自我关心、生活中的这种隔绝因素——尽管有着关系的外表—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痛苦。这个隔绝过程,日常生活中的这种自我关心活动,这种野心,这种对自身重要性的追求,这种分裂的生活方式,无论一个人对此是否有意识,必然会导致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 ...
李昀鋆在英国访学时参加当地的追悼会。(受访者供图)“我究竟要哀伤多久?”李昀鋆想过,或许是二十一年。她不知道哀伤是否会有期限,失去母亲时她二十一岁,跟母亲在一起的记忆也就这么长,按某种等值规律看,似乎熬过二十一年的哀伤,就能放下。十一年过去,哀伤却从未止息。时间回到2014年,李昀鋆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。
如何面对伴随丧亲而来的“哀伤”,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。母亲的离世,让李昀鋆陷入哀伤,她也由此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,并遇见了很多跟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。 秦小姐16岁那年,父亲因为肺癌脑转移意外离世。此后的14年,她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直还停留在过去。外表上,她的生活和一个普通女孩别无二致,考大学、读博,处理父亲撂下的“烂摊子”。下班回家后,电视上照常播放着《快乐大本营》这样的综艺,看到好笑的情节时 ...